手机版 晚上好! 欢迎访问西部观察看点

当前位置:首页>>实时报道

与公办“脱钩”,“摘牌学校”自我救赎:要么升级,要么退场

时间:2022-12-02 11:10:03|浏览:284 次

民办教育正在经历阶段性阵痛。随着去年一系列新法新政出台与实施,民办教育的变革大幕正式拉开。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审批的规范化管理,“公参民”学校的清退,名校挂牌模式的终结,上市教育公司义务教育资产的剥离……所有的改变正在发生。

  按照新政要求,“公参民”学校在两年内完成转型过渡;而全国多地发布的义务教育民办在校生规模控比5%的政策期限也日渐逼近。

  01

  从1.0到3.0

  民办教育升级势在必行

  2021年,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刘林公开发表了民办教育“拐点论”,称民办教育发展出现转弯和转变。

  一方面,拐点体现在发展曲线上,由过去的直线向上发展,转向整体规模开始下降。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20年中国教育统计年报,民办学校数量从2019年的19.15万所降到2020年的18.67万所,下降约2.5%。这是近30年来民办教育学校数量首次出现下降,包括大中小幼学校在内。

  从降减人数来看,2020年下降至5564万人,下降约2.47%,基本和学校数量下降同步。

  刘林认为,拐点的出现是市场周期规律使然。民办教育在2000年前后开始快速增长,从过去占全国学校总数不足1.2%,增长到2019年的35%左右。“从结构比例来看,这个比例和中国的国情不匹配。”他说,任何市场、企业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市场周期和规律,它必然影响行业的发展。而这种内外发展的背离,必然促使行业产生周期规律之后的回落。

  同时,教育行业本身的周期规律,特别是民办教育还受到人口增长周期规律的影响。近几年来,中国步入人口增长的下降期,2021年中国人口出生率为7.5‰,达到历史最低点,势必影响教育的发展,尤其是营利性教育。

  随着人口增长的下降,民办教育受到的影响首当其冲。根据公开数据,2020年,全国民办学校的学生数量和招生数量均下降2.5%左右,其中幼儿园受到的影响最大,幼儿园数量减少5820座,招生数量减少9.44%。其次是小学,学校数量在2021年降低0.66%,招生数量下降8.7%。

  可以说,在市场周期规律作用下,民办教育经历了十余年的快速增长之后,整体规模、发展速度进入降减时期。

  而另一方面,随着2021年一系列民办教育新法新政的颁布实施、有力推进,民办教育发展模式、结构布局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化,必然使民办学校在发展方向产生重大转向。

  刘林认为,民办教育正在经历的阶段性阵痛,是市场周期规律和政策调整双重作用叠加效应之下的结果,同时也是民办教育发展多年以来,问题不断积累导致的结果。

  在政策与市场双重作用、叠加效应下,转型已经成为众多民办学校的战略选项。那么,如何重新审视民办教育未来发展的新格局?

  在刘林看来,我们国家要建设一个高质量教育体系,民办教育要从过去的1.0版本升级到今后的3.0版本。

  1.0,就是初期民办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是一个有益的补充;

  2.0,是2010年前后民办教育被定义为是中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力量、重要增长点;

  3.0,则是民办教育应该成为中国高质量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民办学校而言,从1.0升级到3.0,与其说是客观现实下的被动选择,不如说是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方向的要求,在教育理念、发展方向、发展模式的转型过程中积极求变,提质做优。

  而过去依靠“傍名校”起家,实现了“高起点”办学的挂牌学校,如“公参民”、“名校办民校”、房地产“冠名办校”等畸形办学,随着新政的规范与收紧,生存面临危机。

  适者生存,劣者淘汰。长期关注民办教育发展的浙江大学教授吴华认为,民办学校举办者一定要认清大势,不要与大势抗衡,如果还想继续办好学校,就要竭力去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满足老百姓对提高教育质量、教育公平的期待和需求。

  02

  学位“公增民减”

  民办学校面临“生死劫”

  规范发展之外,“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规模占比控制在5%以内的目标”大限也将至。自去年9月修订版民促法实施条例落地以来,四川、湖南、江苏、河南、海南、北京等多个省市发布了缩减民办在校生规模的相关措施,期限截止在2022年年底前。

  •   江苏:到2022年底,全省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占比控制在5%以内,确保义务教育学位主要由公办学校提供或通过政府购买学位方式提供。

  •   湖南:民办初中、小学在校生人数占义务教育在校生总数的比例将调减至5%以下,全省民办小学、初中在校生规模预计调减36.4万余人。

  •   海南:通过扩大公办学位供给、政府购买服务等多措并举,确保今年9月份将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规模占比控制在5%以内。

  •   北京:2022年要完成“公参民”学校治理等各项民办中小学治理任务,确保全市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占比控制在5%以内,各区控制在15%以内。

▲来源:网络

  然而,这种局面在2021年被骤然打破。

  有教育观察人士说,民办义务教育控比5%限令,背后是着力解决老百姓最基础的教育公平和均衡受教育权利问题。这一过程中势必会淘汰一些差的民办学校,但是也给好的民办学校留下发展空间,保障承接潜在的差异化教育需求。

  正如大浪淘沙,留下来的都是精华。好的学校,依然会有新的生存转机。

  而为了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政府一方面通过购买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学位服务的方式,增加公办学位供给;另一方面也在通过新建、扩建公办学校等方式,扩充义务教育公办学位。

  例如:

  •   河北发布的义务教育学校扩容提质工程实施方案提到,自2022年开始,通过新建、改扩建、城镇小区配建、购买民办学校等方式,逐年增加公办义务教育有效学位供给,到2025年实现95%以上的义务教育学位由公办学校提供。

  •   广东推出的2022年十件民生实事分工方案提到,到2025年将新增基础教育公办学位438万个,其中幼儿园33万个、义务教育375万个、普通高中30万个。到2035年,公办优质学位大幅增加,中小学幼儿园办学水平明显提升。目前,广东已下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奖补资金11.84亿元,真金白银地投入学位建设。

  北师大未来教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马学雷认为,扩充公办学位,目前还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地方财政资金足不足,二是教育质量是不是让老百姓认可。这个矛盾近三两年会比较凸显。

  03

  “傍名校”模式终结

  名校光环黯然退去

  一个行业由热转冷,恰恰暴露了这个行业发展出现问题。民办教育之所以到今天这个局面,就是源于以往多年野蛮生长累积的沉疴,引起了国家层面的高度关注。

  挂牌办学便是乱象之一。

  马学雷说,2000年前后,由于国内教育资源不丰富,教育供给不充足,国家出台政策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金、社会资源参与办学,扩充学位,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办学潮。很多举办者通过引入名校资源,挂牌办学,实现了“高起点”办学。

  其间,最为争议的是房地产“冠名办校”。全国多地涌现的各种“师大系”中小学就是典型代表。房地产商和这些大学合作办学,其目的不言而喻——那就是打造学区房。2005年左右,各种名头的大学附属学校数量开始激增,直接拉高了当地的房价。

  房地产办学模式的盛行,把挂牌炒得越来越贵,巅峰时期挂牌一所名校被炒至过亿元,费用惊人。就房地产商而言,开发一个楼盘,挂牌一所学校,对抬高房价有足够的卖点和利润支撑点。

  然而,这些大学在所谓的“合作办学”中大多只是提供了一个品牌名,有名无实,导致“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一度泛滥,遭人诟病。

  2021年2月,半月谈曾连续发文痛批有名无实的“冠名办校”:

  打着“名校附属学校”的幌子,开发商卖的是房子,名校收的是管理费,地方政府要的是税收和政绩,可谓各取所需,皆大欢喜。但是,这种抬高了房价、教育质量还是老样子的结果,老百姓是不买账的……

  校长会创办人、人民教育家研究院创始院长徐启建认为,这种办学不仅质量堪忧——大学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帮助与指导,即使派了校长也不适用,因为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是完全不同的领域;而且办不好直接损害大学的品牌形象。

  “挂牌办学自带名校光环,短期内能够吸引生源,但是长期看效果差强人意。”徐启建说,在没有一套科学的办学体系的情况下,仅仅是品牌输出,是不可能办好一所学校的。

  而学校一味的靠大牌生存,一旦合作终止,名校光环效应也会退去。

  2021年7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了《关于规范公办学校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通知》,其中提到“民办义务教育学校不得利用公办学校品牌开展宣传或其他活动”。一时间,各地挂牌学校纷纷更名,与公办学校“脱钩”。

  马学雷认为,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办学的背后,是新时代教育发展方向的要求,民办教育甚至整个教育体系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而有些“公参民”学校或“贴牌”学校,肯定不符合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还有悖于教育公平,必然成为被整改的对象。

  04

  正视三个“核心问题”

  “摘牌学校”自我救赎

  民办学校自身的办学问题,同样令人深思。徐启建观察,民办学校存在的核心问题主要有三个:

  一是定位问题

  以往很多民办学校只盯着眼前,尤其是近些年来国家推进城市化进程带来学位不足,出现阶段性空缺,民办学校看到这一商机,大举进入,短期内确实收获了令人兴奋的招生爆满。

  但是,补充学位从中长期来看是有问题的,学位应当由公办学校去解决,这也是基于满足老百姓接受基础教育这一权利的需求。而民办学校去充当补充学位的角色,无疑是错误的定位。如今,政策导向回归公办教育,扩充扩建公办学位,民办学位减少,生存空间就被大大压缩。

  徐启建说,从“有学上”到“上好学”,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日趋强烈,这些就要靠民办教育去填充,因为国家没必要拿着社会公共财产为个性化教育服务买单。所以,这部分教育需求才是民办学校真正要去满足的。

  “如果民办学校看不懂门道,短期内投入,甚至扩大办学规模,中长期发展就会出现问题,在整个教育体系里也是一种资源错配。”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去年在介绍新修订的民促法实施条例时谈到:未来更加强调民办学校明确办学定位、彰显办学特色,提供多元化教育供给。

  因此,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特色化的教育供给是未来民办中小学发挥自身价值,成为发展高质量教育体系组成部分的重要方向。

  二是科学办学问题

  徐启建认为,民办学校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办学水平,应当遵循科学办学。

  其中,最重要的是选派什么样的校长。一是看资源,和公办相比,民办学校没有同样的资源,能不能办好学校?二是看经验,每个校长都有自己的经验,到一所新的学校还能不能复制原先的成功?这是一个门槛,跨越经验就要上升到科学办学。

  “很多校长、学校管理出现问题,就是因为没有一套科学的办学体系来支撑。”徐启建说,尤其对于民办学校来说,办学不能依靠单体支撑,必须依托系统性支撑,才能保持办学的生命力。

  例如广东某县域一所实验学校,从0到1建成,一年内就把中考成绩提升到了几乎不可想象的全县第一,成为当地教育界的一匹“黑马”。该校校风活泼昂扬,各类素质教育进行得如火如荼,教师队伍积极上进,完全打破了我们传统印象中“应试教育”的县域学校面貌。

  这所学校正是基于一套科学的办学体系在实施办学,稳扎稳打。

  这也是目前校长会托管成功的学校之一。具体来说,一是依托校长会自主研发的“天地人和”理论和实操体系,在学校办学理念、管理制度、课程设置和教学、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发展等方面进行整体设计;二是选派优秀的校长或执行校长,配以相关管理干部和学科教师等入校实施。

  三是师资问题

  师资力量是学校发展的原动力,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大大促进学校优质发展。

  从现实来看,有些民办学校舍不得给高薪,结果招不到优秀教师;而有些学校即使舍得给钱,但是在教师的持续发展上没有下工夫,或者舍不得投入专业培训,长此以往,高薪请来的优秀教师也得不到持续成长。

  “有的学校一开始花大价钱聘校长、挖优秀教师,最后发现都落伍了。”徐启建说,没有一套让他们不断进步、提高技能、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导致教育质量低下,是很多民办学校普遍存在的一个核心问题。

  对于教师发展,一方面是给予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是创造工作的价值感。较之公办,民办学校缺少体制的安全感、归属感,很容易导致教师人才流失。民办学校要让教师获得充分的尊重感,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公办体制内的价值感缺失。

  解决了上述三个核心问题,办好民办学校就要创造三个体验,即:学生体验、教师体验、家长体验。最核心的是教师体验。教师体验好,才能教好学生;教师体验好,也才能做好家校沟通。

  这些都离不开科学的方法,科学的管理,科学的施策。科学的办学体系往往能够以小博大,事半功倍,撬动更多的成果。

  未来,民办义务教育发展的方向是“规范、提高教育质量、办出特色”,满足多样化的教育需求。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摘牌学校需要以更高的站位去审视未来的发展格局,把个性化做出来,把品质提上去,才能具备穿越市场周期的竞争力。


热门导读

Copyright © 2018-现在 免责声明:网站中图片文字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企业网站源码 pbootcms教程 八戒站长 空间域名 海纳吧 三合一建站 多城市分站 网站模板